木屐生活~序

早前,我参加了个很有意思的生活营,体验了老槟城从前的生活习俗和文化。
其中我觉得最有意思的,莫过于在木屐上咔咔咔的生活。









相信,许多人和我一样,没什么机会穿上木屐,甚至,不知道木屐的用意和故事。
我热爱民俗文化,因为当中有许多很生活化的故事及传说。
那是我们的文化,经过了数百数千年所累积下来的文化,那时我们的根。

说回木屐,自春秋战国起,它都经历多次的改变,曾流传到各个国家,如荷兰和日本等,每个国家的木屐形状各异,然而,其底下凹凸不平的面是共同的,相信都有同样的作用。











木屐底下的凹凸部分,称作齿,一般木屐都有两齿,其目的主要于雨天烂泥中行走,因为它能防湿防滑。












有关木屐的故事非常之多,在此仅略举一二:

春秋战国时期,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,流亡途中又累又饿,派随臣遍寻吃食不得。就在几近绝望之时,跟随重耳一同逃难的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,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重耳喝了。十九年后,晋文公返国,赏从亡者,介子推不言禄,遂携母隐居到了绵山。文公得知后,命人去绵山搜寻,求之不获,遂下令三面举火以逐介子推下山。然而大火未能动摇介子推归隐之心,大火过后,人们发现介子推和他的老母已被烧死在了一棵大树下。晋文公很悲痛,就用那棵树的木料制成一双木屐,每天穿着并不时叹曰:“悲乎,足下!”以此表示对介子推的怀念。让嗒嗒作响的木屐之声时时提醒自己,不重蹈覆辙。木屐之声激励着重耳励精图治,最终使晋国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。“足下”也成为对人的尊称。

木屐,虽然穿上脚行走时非常不舒服,但这毕竟是我们的文化,偶尔,穿着木屐都屋外走走,也是不错的,就当这是一种体验吧!

爱你,木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