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屐生活~纸飞机

在木屐生活里,首先登场的便是一只只白色的纸飞机。

纸飞机承载着一幅幅美丽的画面,在天空回旋了一个转,朝我心底最深处迈去了。

我们小时候(几年前的事情),相信生活总少不了纸飞机的影子,简简单单,左折右折,上折下折,只要像只飞机,只要是能在空中飘浮几秒钟的时间,就行了。

就几年前的事情,我们的快乐,是那么的简单和容易得到,可能关键在于知足这两个字吧!
试想想,倘若现在要我们在草地上随手折只纸飞机,然后与朋友玩起纸飞机来,或许会有那么一点的迟疑,和害羞吧!

有时候在想,究竟成长是什么呢?
成长是一种得到吗?抑或是一种失去?
或许,世事不能两全其美,成长的得到和失去往往成对比。
我们思想得到了成熟,因我们的脑袋的容量有限,成熟也渐渐代替了童真,故此,我们长越大,接触的事越多,什么都往脑里塞,童真也渐渐站不住脚了,开始消失了。

这是好事吗?
的确,人思想总的有成熟的时候,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孩提时代,但,曾否想过,物极必反,器满则倾。
我觉得,心里总得留些位子给童真,童真能让我们笑多一点,快乐一些,日子才有意义些,就像一些老人,到了七老八十返老还童,行动举止就像个小孩子儿一般,我觉得那才是生活的最高境界。
当然,童真也是应当适可而止的,因为还要留些位子给理智。

言归正传,谈回纸飞机,那天吸引我双目的不时拿一只纸的纸飞机,而是那正在折纸飞机的颤巍巍的双手的主人。他是一位笑容很好的老伯伯,今年七十有多,仍对纸飞机的热心不减。

他说,他折纸飞机的热心源至于他的孙子们,他爱看他的孙子拿着他折的纸飞机,到处的玩闹,嘻嘻哈哈的笑声是他生活的动力。其实,他的左手不能受控制,不住地在颤抖,但他没有因此放弃折纸飞机,这是我最佩服他的地方。

来!就让我们再次折起纸飞机,让它代表着我们在天空中任意的翱翔吧!

木屐生活~序

早前,我参加了个很有意思的生活营,体验了老槟城从前的生活习俗和文化。
其中我觉得最有意思的,莫过于在木屐上咔咔咔的生活。









相信,许多人和我一样,没什么机会穿上木屐,甚至,不知道木屐的用意和故事。
我热爱民俗文化,因为当中有许多很生活化的故事及传说。
那是我们的文化,经过了数百数千年所累积下来的文化,那时我们的根。

说回木屐,自春秋战国起,它都经历多次的改变,曾流传到各个国家,如荷兰和日本等,每个国家的木屐形状各异,然而,其底下凹凸不平的面是共同的,相信都有同样的作用。











木屐底下的凹凸部分,称作齿,一般木屐都有两齿,其目的主要于雨天烂泥中行走,因为它能防湿防滑。












有关木屐的故事非常之多,在此仅略举一二:

春秋战国时期,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,流亡途中又累又饿,派随臣遍寻吃食不得。就在几近绝望之时,跟随重耳一同逃难的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,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重耳喝了。十九年后,晋文公返国,赏从亡者,介子推不言禄,遂携母隐居到了绵山。文公得知后,命人去绵山搜寻,求之不获,遂下令三面举火以逐介子推下山。然而大火未能动摇介子推归隐之心,大火过后,人们发现介子推和他的老母已被烧死在了一棵大树下。晋文公很悲痛,就用那棵树的木料制成一双木屐,每天穿着并不时叹曰:“悲乎,足下!”以此表示对介子推的怀念。让嗒嗒作响的木屐之声时时提醒自己,不重蹈覆辙。木屐之声激励着重耳励精图治,最终使晋国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。“足下”也成为对人的尊称。

木屐,虽然穿上脚行走时非常不舒服,但这毕竟是我们的文化,偶尔,穿着木屐都屋外走走,也是不错的,就当这是一种体验吧!

爱你,木屐!